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(yè)應用,轉化為現實生產力,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(fā)展的重要支撐,也是提升國家創(chuàng)新體系效能的關鍵。
“近年來,隨著國家、地方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的出臺以及各級政府和高校的大力推動,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實際成效。下一步,如何把成果轉化的導向根植到高校中,把成果轉化的服務覆蓋到創(chuàng)新全鏈條中,是當前深度落實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與關鍵。”全國政協委員、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副校長郝際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。
在郝際平看來,專利轉化是高校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方式之一。問題是當前高校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,仍然面臨評價、產權、技術類無形資產管理等難題。
郝際平告訴記者這樣一組數據。
去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發(fā)布的《高校專利轉化現狀調查研究》中指出:截至2017年11月,全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當年累計共申請專利375971件,占國內專利申請總數的11.9%;全國高校及科研機構共獲授權專利181837件,占國內授權專利總數的12.1%;全國高校及科研機構持有有效專利624001件,占國內有效專利總數的10%,其中,持有有效發(fā)明專利共353016件,占國內有效發(fā)明專利總數的25.4%。
然而,與之不相稱的是,高校專利轉化實踐情況表現不佳,真正實現產業(yè)化的科技成果不足5%。
“具體來講,僅有18.64%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轉化率高于30%,專利轉化率在10%以下的單位占比最高。”郝際平表示。盡管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地方優(yōu)惠政策不斷出臺,刺激力度持續(xù)加碼,但高校離崗創(chuàng)業(yè)或離崗兼職人員只是極少數,也并未出現各地政府期待的成果轉化迅速增長的現象。
造成科技成果轉化不佳的原因在哪里?
郝際平表示,一是高校面臨的評價、產權等問題自身難以解決,如,離崗科研人員在職稱評定、業(yè)績考核、崗位晉升等方面工作業(yè)績無法量化;二是技術作價投資方式不利于技術方,嚴重影響了高校和科研人員從事轉化的積極性;三是技術類無形資產管理不科學,導致國資監(jiān)管要求與科技成果轉化規(guī)律不相適應;四是中介機構機制不健全,急需一支專業(yè)化、多功能型的技術經紀人隊伍,以指導高校開展成果轉化工作。
如何解決這一問題?
郝際平建議,通過出臺支持高??萍汲晒D化細則、改革技術類無形資產管理制度、構建專業(yè)化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等措施加以解決。
具體來講,一是將高校支持和鼓勵科研人員開展成果轉化或離崗創(chuàng)業(yè)的有關管理辦法,量化于對高校的考核和學科評估中;二是根據高??萍汲晒D化執(zhí)行情況,按一定比例適當補充高校人員編制;三是界定科研成果權屬關系,體現高??蒲袃r值;四是給予地方高校相當的成果轉化基金;五是加快梳理現行國有無形資產管理的規(guī)范構成,在國有無形資產管理法內,“量身定制”技術類無形資產管理規(guī)范,分門別類地加強各種技術類無形資產的管理,防止其因體制不完善而流失或喪失實效;六是完善激勵中介服務提升、中介工作者培養(yǎng)的政策措施,對于促進專利轉化成功的中介機構和服務者給予一定比例的獎勵,同時在大數據技術、互聯網應用等方面提供信息支持。